米乐体育在线官网
GuanHang &Machinery
央媒关注海口国家高新区“智”能制造、绿色发展→
日,中国新闻网报道海口国家高新区正呈现“智”造产业的新图景:一方面新兴智能制造产业项目密集投产,另一方面传统企业纷纷智改焕新。
中新网海口4月14日电(记者 王晓斌)海口国家高新区是海南自贸港唯一涵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三大主导产业的重点园区。中新网记者近日实地探访发现,这一个国家高新区正呈现“智”造产业的新图景:一方面新兴智能制造产业项目密集投产,另一方面传统企业纷纷智改焕新。
图为葫芦娃药业海口美安儿童药智能制造基地的数字孪生系统映射生产车间工序动态。中新网记者 王晓斌 摄
在海口国家高新区,新兴智能制造产业加速崛起。截至2024年底,园区内有近200家高新技术企业,115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占海口全市45%;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数占海口全市57%;医药产业产值占海南省医药产业总产值78%。
华熙生物(海南)科技产业园是其中典型代表。这里的车间按照工业4.0标准打造,生产线上是很多类型的机器人精准操作,生产全过程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即使关闭车间照明灯也能正常运行,因而被外界称作“黑灯工厂”。
去年以来,海口国家高新区一些生物医药专业化平台陆续投产,不仅推动新兴起的产业集聚发展,更通过上下游协同,串联起从研发到生产的完整链条,为高新区“智”造升级注入新活力。2024年6月竣工的美安生态科技新城东湖高新海口生物城项目一期,吸引涵盖数字医疗、生物制药、医用设备等领域的数十家企业入驻。去年开园投产的海凭国际·海口高新区医疗器械园,作为锚定医疗器械行业的专业园区,也吸引众多中小药企入驻。
图为海南森祺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AGV智能搬运机器人正在待命。中新网记者 王晓斌 摄
在新兴产业蒸蒸日上的同时,园区的传统企业也在“智”造浪潮中迎来转型升级。成立于2013年的海南森祺制药有限公司(简称“海南森祺”),是一家集药品研发、生产、中药种植及技术推广于一体的现代制药企业,以传统黎药重点研究药材之一胆木为原料,创新研制现代中药;从胆木育苗、种植、加工、生产到销售,打造出一条完整的胆木产业链。
为提升效率,海南森祺投资3300万元建设数字化糖浆剂生产线,配备全自动理瓶机器人、称重配液系统等先进设备,设计年产值达10亿元。海南森祺副总经理柯泽涛说,该生产线已经具备全线联线生产能力,满负荷运行时,产能和产值较传统模式翻番。
海南葫芦娃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葫芦娃药业”)的海口美安儿童药智能制造基地内,电子大屏上数字孪生系统实时映射着生产车间的工序动态——小儿肺热咳喘颗粒等产品在自动化流水线上完成包装后,由机械臂装箱,再通过传送带和提升机系统运送至立体仓库。
“传统中药车间需要大量人力完成生产环节,而这里的关键岗位工人已减少约三分之二。”该基地相关负责的人介绍,智能车间通过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实现环境温湿度、设备正常运行状态的自动调控,工人主要承担系统巡检、数据分析等管理职能。目前,车间内每条生产线仅需数名技术人员即可保障运转,生产效率较传统模式大幅提升。
从新兴产业的链式突破,到传统企业的智能焕新,海口国家高新区绘就“智”造产业新图景的背后,是大力引进、培育智力资源。
2024年,园区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累计培育省级及以上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203家。人才与平台的双向奔赴成效显著:新增苏生生物等2家省级创新平台,占海口全市总数的40%;赛诺实业等3家企业获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占海南全省总数的60%。
今年,海口国家高新区将人才工作放在关键位置,打造创新发展支撑体系。依托海南大学、海南医科大学等高校院所,园区计划建成海大新药筛选平台、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繁育基地等高能级平台,打造涵盖概念验证、中试到批量生产的公共服务体系,力争创建国家级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中心。
同时,园区精准培育企业人才梯队,建立“一企一档”信息库,通过“企业秘书”定向服务,完善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瞪羚企业的成长路径;推动研发投入增长,指导企业享受研发加计扣除等政策,与海南省科技厅合作设立生物医药科学技术创新联合项目,带动企业加大研发力度,不断为“智”造产业注入源头活水。(完)
4月15日,中国新闻网报道海口国家高新区大力培育以绿色为底色的新质生产力,降碳、减污、扩绿与经济稳步的增长协同推进,展现出绿色发展新气象。
中新网海口4月15日电(记者 王晓斌)绿色工厂拔地而起,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速布局……作为海南自贸港的重要窗口,海口国家高新区大力培育以绿色为底色的新质生产力,降碳、减污、扩绿与经济稳步的增长协同推进,展现出绿色发展新气象。
图为海口国家高新区多家企业厂区,如公园般环境优美。中新网记者 王晓斌 摄
2023年12月,海口国家高新区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首批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名单,成为海南省唯一入选的产业园区。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该高新区在绿色工厂培育、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废弃物集中处理等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4年10月,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年度省级绿色工厂名单,海口国家高新区5家企业入选,使园区绿色工厂总数达到13家,其中4家已跻身国家级绿色工厂行列。
在减污降碳实践中,海口国家高新区2023年至2024年完成38台套锅炉低氮改造工程,年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5吨,成为海南省首个完成此项工作的城区;积极推动食品有机废水替代污水处理厂碳源示范项目建设,指导制药企业VOCs(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升级改造,大大降低园区环境负荷。
针对小微企业危废及工业固废处理难题,海口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启动园区危险废物及普通工业固废收集转运中心项目,采用“集聚小散、化零为整、应收尽收、规范管理”的创新模式,解决了企业规范处置难、处理成本高等痛点问题。该项目预计2025年上半年建成投产,将成为园区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设施。
海口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的策略的深入实施,催生了一批引领行业转型的标杆企业。海南亚洲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南亚洲制药”)近年来在绿色转型方面走在前列,2024年底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自2023年7月启动复方氨酚烷胺胶囊产线智能化改造工程,这家药企运用数字化、自动化技术全方面提升生产效率,明显降低能源消耗。其负责人李运群介绍,以往生产环节依赖人工操作,不可避免会产生胶囊废弃、包装耗损等问题。“通过设备精准控制,我们实现了生产流程中能源与材料的高效利用。”
在节能增效方面,海南亚洲制药通过车间公用系统资源集约化改造、污水处理设备技术升级、屋顶光伏系统建设等项目,年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至可处理6亿粒胶囊生产所产生的污水,循环用水比例达到10%;屋顶光伏装机容量达1.2MW,年发电量约90万度,已能满足厂区25%的用电需求。
海南亚洲制药的绿色转型实践已成为行业学习的范本。记者参观车间时发现,车间参观登记表上大多是周边制药企业人员的信息,来访目的均为“参观学习”。李运群表示,将充分的发挥国家级绿色工厂的示范引领作用,向净零排放目标稳步迈进。
依托绿色园区建设和企业示范带动,海口国家高新区的绿色产业集群呈现蓬勃发展形态趋势。新能源汽车、氢能源与全生物降解材料等绿色产业领域发展尤为亮眼。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吉利星际客车自主研发的首款醇氢电动公路客车U11M去年8月在美安生态科技新城亮相。去年9月,由海南平野新能源有限公司装配生产的丰田新能源托盘堆垛车在海口国家高新区量产下线。
记者在海口国家高新区的海马制氢加氢一体站探访时看到,一辆氢燃料电池汽车驶入进行加氢作业。海南海马汽车有限公司氢能汽车项目经理钟辉煌介绍,加注的氢燃料全部通过水电解技术制备,过程所需电力完全由厂区屋顶光伏系统提供。“这种绿色氢能加注到海马氢能汽车后,可支持车辆续航800公里,排放物仅为水。”
近年来,海南海马汽车积极打造全产业链零碳排放汽车生态体系,成功构建了从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到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的完整产业链条,形成清洁能源生产、转化与应用的闭环系统。钟辉煌说,目前海马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运营已从海口市扩展至海南全省范围,50台示范运营车辆累计行驶里程达到约140万公里。
除了新能源交通工具的创新应用,海口国家高新区还积极做出响应海南“禁塑”政策,推动绿色替代材料产业化。海口加快打造以海口国家高新区云龙产业园为中心的生物降解塑料制品产业集聚地,已成功引入17家链上企业,具备年产能约8.8万吨。
创新融合的绿色产业模式也在海口国家高新区不断涌现。一线光伏(海南)有限公司今年初推出“光伏线”系列创新产品,将光伏技术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其负责人陈明发介绍,“光伏线”通过将光伏板、水管、灌溉喷头进行一体化设计,悬挂在耕地、山林或河道上空,实现不占地、可发电、可灌溉、抗风强的多种功能,为下方农田提供充足的作业空间,有望成为光伏与农业协同发展的新样本。(完)